社團法人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發展協會
認識全球永續發展目標-SDG11

認識全球永續發展目標-SDG11

Nov 13. 2020

SDG11: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、安全、韌性及永續性

(以下內容整理自聯合國官網資訊)

 

一、SDG11執行進度和資訊

迅速的城市化導致貧民窟居民人數日益增加,基礎設施不足和服務負擔過重, 以及空氣污染加劇。這一流行病對全世界10億多貧民窟居民的影響最大,他 們缺乏適足之住房,家裡沒有自來水,共用廁所,廢物管理系統很少或沒有, 公共交通擁擠,獲得正規保健設施的機會有限。許多人口在非正規部門工作, 在城市關閉后,他們面臨失去生計的高風險。需要制定緊急應對計劃,為非正 規住區和貧民窟的疫情做好準備並作出反應。

2018年,貧民窟居民人數超過10億,占城市人口的24%,略高於2014年的23% 生活在城市貧民窟的老年人人數最高的是東亞和東南亞(3.7億)、撒哈拉以 南非洲(2.38億)以及中亞和南亞(2.26億)。

獲得充足、可靠和安全的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基本需要。2019年從95個國家的 610個城市所收集的數據中,世界上只有一半的城市人口能夠方便地使用公共 交通,其定義是住在距離低容量交通系統(如公共汽車站)500米以內,距離 大容量運輸系統(如鐵路或輪渡碼頭)1000米以內。

2019年從95個國家755個城市的抽樣中收集的數據顯示,在1990-2015年,大 多數城市地區的人均建築面積普遍增加。平均而言,除撒哈拉以南非洲、東亞 和東南亞以外的所有區域人均建成面積均持續增加,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人均 建築面積最高。

根據來自95個國家610個城市的2019年數據,分配給街道和開放空間的土地 份額,對城市的生產力及其人口的社會和健康層面至關重要,全球平均只有 16%左右。其中,街道佔城市土地的三倍,如公園和濱河區。沿街道網路步行 距離400米以內的可進入開放公共空間的人口比例平均為46.7%

 

二、SDG11相關重大事實

*目前,全球有一半人口,即35億人居住在城市,到2030年預計會增至50億。

*在未來幾十年,95%的城市擴張會發生在發展中國家。

*目前,有8.83億人住在貧民窟,大多數都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。

*城市只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%,但卻產生了60%-80%的能源消耗和75%的二氧

 化碳排放。

*快速城市化給淡水供應、汙水處理、生活環境和公共衛生都帶來壓力。

*截至2016年,90%的城市居民呼吸著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空氣,420萬人死於空

 氣污染問題。全球超過半數的城市人口呼吸著污染級別高於安全標準2.5倍的

 空氣。

 

三、SDG11目標和指標

目標

指標

SDG11: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、安全、韌性及永續性

11.1、在西元2030年前,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適當的、安全的,以及負擔的起的住宅與基本服務,並改善貧民窟。

11.2、在西元2030年以前,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、負擔的起、可使用的,以及可永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,改善道路安全,尤其是擴大公共運輸,特別注意弱勢族群、婦女、兒童、身心障礙者以及老年人的需求。

11.3、在西元2030年以前,提高融合的、包容的以及可永續發展的都市化與容積,以讓所有的國家落實參與性、一體性以及可永續發展的人類定居規劃與管理。

11.4、在全球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,進一步努力。

11.5、在西元2030年以前,大幅減少災害的死亡數以及受影響的人數,並將災害所造成的GDP經濟損失減少,包括跟水有關的傷害,並將焦點放在保護弱勢族群與貧窮者。

11.6、在西元2030年以前,減少都市對環境的有害影響,其中包括特別注意空氣品質、都市管理與廢棄物管理。

11.7、在西元2030年以前,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、包容的、可使用的綠色公共空間,尤其是婦女、孩童、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。

11.A、強化國家與區域的發展規劃,促進都市、郊區與城鄉之間的社經與環境的正面連結。

11.B、在西元2020年以前,致使在包容、融合、資源效率、移民、氣候變遷適應、災後復原能力上落實一體政策與 計畫的都市與地點數目增加x%,依照日本兵庫縣架構管理所有階層的災害風險。

11.C、支援開發度最低的國家,以妥善使用當地的建材,營建具有災後復原能力且可永續的建築,作法包括財務與技術上的協助。

資料來源: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

其他參考資料來源:聯合國永續發展官網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官網、聯合國秘書長的報告